熱門文章
麥肯錫:2030年汽車革命發展的七大趨勢
發布時間:2017-03-02 分類:趨勢研究
汽車行業已出現四股科技驅動的顛覆性趨勢:多樣化出行、自動駕駛、電動化、智能互聯化,這四大趨勢將強化和加速彼此的影響。同時,汽車行業已經足夠成熟,使得顛覆性變化成為可能。盡管人們普遍認為影響整個行業的顛覆性變革已經初見端倪,但對未來10~15年這些趨勢將為汽車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并無一致觀點。為此,麥肯錫指出“2030汽車革命”的8大觀點,旨在預測汽車行業將會迎來的變化。
一、受共享出行、互聯服務和性能升級的推動,汽車行業的收入將因新的商業模式提高30%
汽車行業收入將會大幅度增長,并且朝按需出行服務和數據驅動的服務等方向多樣化發展。這將使得汽車銷售收入在2030年額外增加1.5萬億美元,相當于提升30%。而同期,傳統的汽車銷售和售后產品、服務收入將達5.2萬億美元,比2015年的3.5萬億美元提高50%。
二、消費者的出行行為正在改變,到2030年,每十輛售出的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共享汽車
一些跡象顯示,擁有私家車的重要性在下降:在美國,年輕人(16~24歲)持有駕駛證的比例從2000年的76%下降到2013年的71%;而在過去5年,北美和德國的汽車共享服務使用量每年都增長超過30%。
消費者轉向多樣化出行方案的結果就是,到2030年,每十輛售出的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共享汽車,這會減少私家車的銷量。按照這個趨勢,到2050年,可能每三輛售出的汽車中就有一輛是共享汽車。
三、盡管共享出行受青睞,汽車銷量仍將繼續增加,但增速僅為2%左右
全球汽車總銷量將繼續增長,但到2030年,銷量增速將降至2%。這主要是由于宏觀經濟的影響,以及汽車共享和在線叫車、出行服務的增長。
有詳細分析表明,人口密集、汽車保有量長期較高的區域,是這些新興出行服務的沃土,很多歐洲和北美的城市和郊區就屬于這種類型。新的出行服務可能會導致私家車銷量減少,但是這一減少可能會因共享車輛銷量的增多而抵消,原因是后者使用率更高,損耗較大,需要經常更換。
另一個促進全球汽車銷量增長的因素就是宏觀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包括全球中產階級消費者的增加。 由于成熟市場增速放緩,全球汽車銷量增長將繼續依賴新興經濟體,同時不同的產品組合導致了不同的營收增長狀況。
四、城市類型將取代國家或區域,成為決定出行行為的重要指標
要想了解未來商機所在,需要用比過去更細致的視角審視出行市場。具體來講,需要將這些市場按城市類型分類,主要是看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和繁華程度。在所有這些細分市場中,消費者偏好、政策和監管、新的商業模式的可獲得性和成本將出現很大差異。
因此,城市類型將取代傳統的以區域視角細分出行市場的做法,成為考察出行行為的重要指標。如,到2030年,紐約的汽車市場將可能與上海,而不是堪薩斯州的更相似。
五、一旦技術和監管問題得到解決,2030年銷售的新車中,15%可能為完全自動駕駛
完全自動駕駛的車輛不太可能于2020年之前實現商業化銷售。同時,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將扮演重要角色,幫助監管機構、消費者和企業做好逐漸讓汽車取代司機的準備。
ADAS的上市已表明,阻礙更快的市場滲透的主要挑戰來自定價、消費者認知和安全/保障問題。而監管和消費者接受度可能會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另一障礙。一旦這些問題得到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將為消費者帶來巨大的價值。
完全自動駕駛汽車將逐漸增加,直到2030年占全球乘用車銷量的15%。
六、電動汽車可行性增強,但消費者接受速度在不同地區差異顯著
到2030年,電動汽車的比例可能占新車銷售的10%~50%。接納率最高的將是發達的人口密集城市,那里有嚴格的排放規定和消費者激勵機制。在小城鎮和農村地區,低水平的充電基礎設施和較高的長途駕駛依賴度將使銷售滲透率較低。
通過電池技術和成本的不斷改善,這些地方差異將減小,而電動汽車有望從傳統汽車市場中獲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電動汽車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混合動力汽車,這意味著即使在2030年之后,內燃機仍將占據一席之地。
七、在復雜和多元化的行業格局下,現有廠商將被迫在多個領域同時展開競爭,并與競爭對手合作
出行行業向服務行業的格局轉型,加新公司的進入,將不可避免地迫使傳統的汽車制造商在多個領域展開競爭,增加競爭格局的復雜性。傳統汽車企業處于不斷降低成本、提高燃油效率、減少排放、提高資本效率的壓力之下,將更加感受到緊迫感,有可能在不斷變化的汽車和出行行業轉型自身市場定位,從而導致現有企業合并或出現新形式的合作關系。八、新的市場進入者將首先聚焦一些有盈利空間的細分市場和圍繞價值鏈進行的活動,此后才進一步探索更多領域
市場多樣化將為新企業帶來機會,他們將首先集中于價值鏈上的部分環節,只針對特定的、有盈利空間的細分市場,然后再進行拓展。
除了特斯拉、谷歌和蘋果,還有更多的新企業將可能進入市場,特別是現金充裕的高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這些從行業外新進入的公司也掌握著對消費者和監管機構更大的影響力(即激起對全新出行形式的興趣,游說對新技術的有利監管措施)。類似地,一些汽車制造商可能利用目前的行業洗牌在全球范圍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