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
發布時間:2016-11-30 分類:行業資訊
隨著科技的發展,全球國家智慧城市建設的輻射效應和集群現象初步顯露,很多國家都建設了智慧城市,我國也不例外,截至2013年8月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后兩批對外公布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有193個,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是非常重要的。
(一)關注民生需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等街鎮已在智能停車APP應用,自助快遞箱、為老服務系統、與商業銀行合作推行智慧城市炫卡等方面為社區居民提供智能停車、失智老人監管、健康、門禁安全管理、快遞物流等服務,現已取得明顯成效,正在全區全面推廣。
甘肅省蘭州市:虛擬養老院采用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專業人員服務與社會志愿者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使老人享受送餐服務、生活照料、家電維修、衛生醫療、保健康復等十一大類230多項居家養老服務。目前已有近5萬老年人加入虛擬養老院,近18萬直接享受到了服務。同時也促進了相關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二)打造公共平臺,提高社會治理能力。
北京市朝陽區:在現有政務資源整合和應用的區級平臺基礎上,公共平臺和公共數據庫已經進入初步應用階段,平臺,升級完善移動電子政務平臺,擴展了水利、醫療衛生、社保等領域的GIS專項應用,數據:整合人口信息資源,建立市、區、街、居四級數據聯動機制;現已覆蓋人口、法人、空間地理、宏觀經濟等基礎信息,基層政務數據覆蓋率達到80%以上。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將網格化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相結合,將社會管理的重心前置、下移,按照“三級平臺、四級管理”的框架體系,以社區為基礎進行管理網格的合理劃分,管理和服務于每個網格內的人、地、物、事、組織、宗教、房屋等,有效提高社區治理和公共服務效率。
(三)加強規劃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
廣州市番禺區:結合地鐵建設,對位于中心地區的地鐵區域進行高強度綜合開發,建立綜合地下停車、地下商場和步行街等商業服務的立體空間綜合體,通過信息化手段提升建設和管理水平,實現地下空間集約利用和商業服務共贏,成功融得國開行智慧城市貸款。
沈陽市渾南新區:規劃綜合管廊32公里,容納電力、電信管線,借助信息系統建設,實現管廊的綜合管理和運行監控。建設綜合管廊實現了:使新城實現了無高壓走廊、無電桿、無架空線的“三無”目標,美化了環境;經濟效益可觀。傳統建設方式占地約2400畝,以每畝凈收益70萬元計算,扣除管廊建設費用后,還可產生土地收益10億元,證明新城修管廊是賺錢的。
(四)注重發展質量,保護生態環境。
株洲市云龍示范區:堅持低碳、生態的城市設計與建設理念,注重使用功能與景觀功能相結合,構建綠色交通、低碳能源、生態與環境保護、水資源綜合利用、低碳產業和城市管理六大低碳生態智慧城市建設與管理體系,
中德生態園:打造能綜合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可自我進化和復制的“泛能網”示范園區。泛能網以清潔的天然氣為主,以風、光、地源熱、水源熱等可再生能源為輔,融合智能化控制和云計算技術,形成多種能源互補利用、供需互動的區域泛能網應用。當建設完成后,清潔能源利用率達到80.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過15%,90%的能源網絡實現智能化監測,綜合節能率達到50.7%以上,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5萬噸,碳減排率達到64.6%,SO2減排率為86.1%,NOx減排率為70.8%,粉塵減排率為81.5%,園區萬元GDP能耗可降低至0.23tce/萬元。
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
(五)推進產業升級,產城融合發展。
佛山市樂從鎮:以物聯網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推動實現從商貿重鎮到物聯新城的升級;主動改造完善綜合配套,優化產業布局,積極納入佛山新城(中德工業園),未來將與中德工業園實現融合發展。
常州市新北區:重點梳理了該區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等多方面的問題,整合城市資源,消除體制上的障礙,改變城市部門間信息孤島、資源分散的現狀,協同有序的推進區域發展。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常州航空產業園、常州高新區動力裝備產業園區、常州高新區光伏產業園區等四個園區設置黨工委、管委會,分別與薛家鎮、羅溪鎮、龍虎塘街道合署辦公,促進功能提升和城鄉一體,進一步增強發展后勁。
(六)、創新體制機制,優化資源配置。
佛山市樂從鎮:通過政府本地化購買服務成立民辦非營利組織(NPO)—樂從智慧城鎮發展中心,負責智慧城市項目的統籌規劃、立項、招標、監理與驗收等工作,已成功運營4個政府采購類項目,是“小政府、大社會”的積極探索。
長沙大河西先導區:布局金融控股平臺,已初現集銀行、保險、證券、創業投資等于一體的平臺雛形,結合城市資源及產業發展的關系,吸引大量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目前濱江和洋湖片區都由市場主體完成,為市政府貢獻了40多億的財政收入,探索了如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國內的智慧城市都是通過溝通了解地方政府發展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際需求,通過整合資源,融合智慧城市產業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各項技術制定解決方案 ,綜合協調政、產、學、研、用各方資源和優勢服務智慧城市項目,促進智慧城市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服務服務于政府、服務于企業,最終實現智慧城市服務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