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工信部:加強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發布時間:2019-10-29 分類:趨勢研究
工信部印發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時網絡覆蓋范圍,鼓勵制造企業通過內網改造升級實現人、機、物互聯,為共享制造提供信息網絡支撐。
原文如下: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 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工信部產業〔2019〕22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
共享制造是共享經濟在生產制造領域的應用創新,是圍繞生產制造各環節,運用共享理念將分散、閑置的生產資源集聚起來,彈性匹配、動態共享給需求方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共享制造,是順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趨勢、培育壯大新動能的必然要求,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出效率、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共享制造發展迅速,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產能對接、協同生產、共享工廠等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涌現,但總體仍處于起步階段,面臨共享意愿不足、發展生態不完善、數字化基礎較薄弱等問題。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在共享經濟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推動共享經濟在生產制造領域的創新應用,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培育發展共享制造平臺,深化創新應用,推進制造、創新、服務等資源共享,加強示范引領和政策支持,完善共享制造發展環境,發展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充分激發創新活力、挖掘發展潛力、釋放轉型動力,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作,豐富平臺應用。政府重在加強宣傳推廣,推動完善信用標準體系,優化服務,積極營造良好環境,支持引導共享制造創新發展。
創新驅動、示范引領。通過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推動產業組織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組織實施共享制造示范活動,鼓勵優秀企業先行先試,以點帶面,總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平臺牽引、集群帶動。充分發揮共享制造平臺的牽引作用,創新資源配置方式,提高供給質量,縮短生產周期,賦能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依托產業集群的空間集聚優勢和產業生態優勢,加快共享制造落地和規?;l展,帶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
因業施策、分步實施。深刻把握共享制造在不同行業領域的應用特點,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引導,精準施策,分階段、分步驟推動共享制造在各區域、各行業、各環節的深化應用,促進共享制造全面發展。
(三)發展方向
加快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為重點,以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共享為支撐的協同發展格局。
制造能力共享。聚焦加工制造能力的共享創新,重點發展匯聚生產設備、專用工具、生產線等制造資源的共享平臺,發展多工廠協同的共享制造服務,發展集聚中小企業共性制造需求的共享工廠,發展以租代售、按需使用的設備共享服務。
創新能力共享。圍繞中小企業、創業企業靈活多樣且低成本的創新需求,發展匯聚社會多元化智力資源的產品設計與開發能力共享,擴展科研儀器設備與實驗能力共享。
服務能力共享。圍繞物流倉儲、產品檢測、設備維護、驗貨驗廠、供應鏈管理、數據存儲與分析等企業普遍存在的共性服務需求,整合海量社會服務資源,探索發展集約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能力共享。
(四)主要目標
到2022年,形成20家創新能力強、行業影響大的共享制造示范平臺,資源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制造資源配置不斷優化,共享制造模式認可度得到顯著提高。推動支持50項發展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共享制造示范項目,共享制造在產業集群的應用進一步深化,集群內生產組織效率明顯提高。支撐共享制造發展的信用、標準等配套體系逐步健全,共性技術研發取得一定突破,數字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共享制造協同發展生態初步形成。
到2025年,共享制造發展邁上新臺階,示范引領作用全面顯現,共享制造模式廣泛應用,生態體系趨于完善,資源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二、主要任務
(一)培育發展共享制造平臺
積極推進平臺建設。在產業基礎條件好、共享制造起步早的地區和行業,加快形成一批專業化共享制造平臺,推動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分散制造資源的有效匯聚與廣泛共享。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探索建設跨區域、綜合性共享制造平臺。引導企業通過聯合建設、戰略投資等方式推動平臺整合,提升制造資源的集聚水平。
鼓勵平臺創新應用。支持平臺企業圍繞制造資源的在線發布、訂單匹配、生產管理、支付保障、信用評價等,探索融合行業特點的創新服務。推動平臺企業深度整合多樣化制造資源,發展“平臺接單、按工序分解、多工廠協同”的共享制造模式。
推動平臺演進升級。支持平臺企業積極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智能報價、智能匹配、智能排產、智能監測等功能,不斷提升共享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引導平臺企業與技術提供商合作,強化平臺開發與應用能力。鼓勵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區域整合開放各類資源,發展共享制造服務。
(二)依托產業集群發展共享制造
探索建設共享工廠。鼓勵各類企業圍繞產業集群的共性制造環節,建設共享工廠,集中配置通用性強、購置成本高的生產設備,依托線上平臺打造分時、計件、按價值計價等靈活服務模式,滿足產業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
支持發展公共技術中心。圍繞產業集群急需的共性技術研發、產品質量檢測等服務,支持建設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強化產學研合作,為集群內企業提供便捷、低價、高效、多元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質量管理、創業孵化等公共服務。
積極推動服務能力共享。引導產業集群內企業通過共享物流、倉儲、采銷、人力等方式,聚焦核心能力建設,提升企業競爭力。鼓勵信息通信企業深入產業集群,結合行業特點,發展數據儲存、分析、監測等共性服務,積極推動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
(三)完善共享制造發展生態
創新資源共享機制。鼓勵大型企業創新機制,釋放閑置資源,推動研發設計、制造能力、物流倉儲、專業人才等重點領域開放共享,增加有效供給。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構建科學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與資源調配機制,推動科研儀器設備與實驗能力開放共享。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利益相關方積極開放生產設備的數據接口,推進數據共享。完善資源共享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推動信用體系建設。鼓勵平臺企業針對共享制造應用場景和模式特點,綜合利用大數據監測、用戶雙向評價、第三方認證等手段,構建平臺供需雙方分級分類信用評價體系,提供企業征信查詢、企業質量保證能力認證、企業履約能力評價等服務。
優化完善標準體系。聚焦非標產品標準化、生產流程標準化等領域,鼓勵平臺企業優化產品標準體系,明確產品屬性和生產工藝要求。加快制定共享制造團體標準,推動制造資源的可度量、可交易、可評估。針對共享制造多主體協作、虛擬化制造等運作特點,創新質量管理認證體系。
(四)夯實共享制造發展的數字化基礎
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培育發展一批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結合行業特點和發展階段,鼓勵開發和推廣成本低、周期短、適用面廣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上云,推動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執行系統、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軟件普及應用,引導廣大中小企業加快實現生產過程的數字化。
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時網絡覆蓋范圍,鼓勵制造企業通過內網改造升級實現人、機、物互聯,為共享制造提供信息網絡支撐。
強化安全保障體系。圍繞應用程序、平臺、數據、網絡、控制和設備安全,統籌推進安全技術研發和手段建設,建立健全數據分級分類保護制度,強化共享制造企業的公共網絡安全意識,打造共享制造安全保障體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推進。指導成立共享制造產業聯盟,聚集生產制造和互聯網領域的骨干企業及相關研究機構,搭建合作與促進平臺,建立平臺企業資源庫;推動平臺企業等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更深更廣融入全球供給體系;加強對共享制造平臺運行的監測;充分發揮聯盟、行業協會等各方的作用,組織開展標準研制、應用推廣、信用評價、認證評估及重大問題研究,通過發布報告、行業交流、召開共享制造發展大會和推進會等方式,加強宣傳引導和支撐保障,助力共享制造創新發展。
(二)推動示范引領。在服務型制造示范遴選活動中,面向基礎條件好和需求迫切的地區、行業,遴選一批示范帶動作用強、可復制可推廣的共享制造示范平臺和項目,及時跟蹤、總結、評估示范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經驗,加強典型經驗交流和推廣,進一步推動共享制造在不同行業的深度應用和創新發展。支持共享制造企業積極申報全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開展共享制造試點,及時跟蹤、總結經驗,培育共享制造優秀供應商,形成共享制造產業生態供給資源池。
(三)強化政策支持。支持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探索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積極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共性技術研究與開發,開展共享制造平臺建設與升級、技術應用創新、制造資源采集系統開發、共享工廠建設等。深化產融合作,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為共享制造技術、業務和應用創新提供金融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定出臺支持共享制造創新發展的政策措施。
(四)加強人才培養。支持大學、科研機構、高職院校等加強互聯網領域與制造業領域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培養。鼓勵企業積極與高校創新合作模式,共建實訓基地,積極開展互動式人才培養。依托重點企業、行業協會、產業聯盟開展共享制造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鼓勵社會培訓機構加強面向重點行業關鍵崗位專業人才培訓。
下一篇:
智慧出行突破口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