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人民日報:形成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有效路徑
發布時間:2019-07-25 分類:趨勢研究
自1956年人工智能概念提出以來,經過60多年的演進,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以及經濟社會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呈現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科技界稱之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當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發展、理論建模、技術創新、軟硬件升級等整體推進,正在對科技進步、產業結構和形態、經濟發展、社會投資、就業和民生福祉乃至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全球熱議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
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習近平同志專門主持召開以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為主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并就促進人工智能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7年,國務院發布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在各部門、各地方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規劃任務部署陸續落實。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啟動實施,開放創新平臺加快布局,學科建設取得突破,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加大,創新創業蓬勃開展,全社會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總體水平躋身全球第一方陣,特別是在應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中文信息處理、生物特征識別、機器翻譯、智能處理器、自動駕駛和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方向上緊跟世界前沿,人工智能論文總量和被引論文數量、專利授權量居世界前列,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加速成長。人工智能與制造、農業、物流、金融、商務、家居等重點行業加快融合,在教育、醫療、養老、政務、司法、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社會民生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
同時,人工智能發展正處于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起步階段,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很多基礎性的科技難題還沒有突破。比如,牛頓提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香農提出通信的數學理論,奠定了現代信息通信的基礎;那么,人工智能的數學原理有什么新的突破?再比如,在人機關系方面,現在的技術開始模仿人、影響人,怎樣看待并實現人與機器的交互融合?這些重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還要清醒看到,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水平與世界領先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創成果,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以及關鍵設備、高端芯片、重大產品與系統、基礎材料、元器件、軟件與接口方面差距較大;科研機構和企業尚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缺乏系統性超前研發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遠不能滿足需求;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設施、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亟待建立和完善。
發展人工智能是一項事關全局的系統工程,我們要加強謀劃,形成人工智能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
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針對原創性理論基礎薄弱、重大產品和系統缺失等重點難點問題,匯聚科學家、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的力量,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加快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在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加強人工智能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夯實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
推進人工智能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實現人工智能持續健康發展,不僅需要技術突破,而且需要在應用中錘煉技術、培育市場。要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推動人工智能最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重點行業和民生領域的應用示范;培育更多人工智能領軍企業,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引導相關行業的龍頭企業加速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強人工智能軍民融合創新。
建立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的治理體系。新技術往往會有“雙刃劍”效應。人工智能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會帶來改變就業結構、沖擊法律與社會倫理、侵犯個人隱私、挑戰國際關系準則等新問題。要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具有科技屬性和社會屬性高度融合的特點,在大力發展的同時加強潛在風險研判和防范,努力在應用中趨利避害,確保人工智能走上安全可靠可控的發展軌道。
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開放合作。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必將惠及全球,也將給各國帶來新的挑戰。我們始終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發展人工智能,與各國攜手探索人工智能的科學前沿,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的創新應用,共同開展人工智能重大國際共性問題研究,特別是在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國際規則等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加強合作,讓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類。
(作者為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本文摘編自《人工智能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