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李長亮:認清差距,抓住人工智能歷史機遇
發布時間:2019-05-29 分類:趨勢研究
1956年夏天,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麥卡錫、明斯基、香農等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聚在一起討論用機器來模仿人類學習智能,正式確定了人工智能這門研究學科。今天,基于深度學習、大數據和強大算力,人工智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期,也正是由于該技術對人類社會有深遠的影響力,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搶占人工智能技術制高點和話語權,成為和平發展年代“軍備競賽”的重要目標。
在人工智能浪潮之前,歷史上有過類似的技術革命,成就了英美等強國大國,重新定義了世界格局。中國由于歷史原因,并未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時代抓住機遇,只能被動接受變革或主動跟隨。在互聯網時代,中國躋身世界前列,但更多的是依靠人口紅利和本土化模式創新,未能形成絕對的核心競爭力。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這是中國第一次真正以技術大國身份參與歷史進程,有希望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競爭力和話語權。目前,中美兩國都是人工智能大國,美國在基礎技術研究、算法理論創新和大型平臺建設方面,具有領先優勢。中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產業落地,具有場景和數據優勢。同時,在人工智能各大頂級會議上,中國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人工智能論文總數量甚至已經超過美國。
但是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在如此多的成績下,背后隱藏著我們與美國的巨大差距。在這次中美貿易戰中,美國政府對中興等企業芯片制裁,以及谷歌禁止華為更新安卓,可以看出,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還有很多“卡脖子”技術需要攻關。人工智能是交叉學科,融合了計算機、數學、信號與信息學、自動控制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等。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領域,有著厚實的積累。相比于美國,我國基礎學科薄弱,而這些學科,正是人工智能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技術的核心競爭是人才,中國人工智能人才擁有量僅次于美國,但杰出人才占比遠低于美國。目前,中國極少有從0到1的工作,很多都是屬于1到99那部分。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中國的應試教育沒有完全根除,啟發式思維教育還沒有普及,由此導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但發現問題的能力偏弱,而這才是最需要培養和保護的創新源頭。
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這次歷史機遇,國務院頒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人工智能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建設人工智能學科三步走戰略;教育部布局首批35所高校,授予人工智能專業建設資格,進行專業招生。同時,政府對人工智能企業大力扶持,工業界與學術界開始深度融合,這些都是有益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布局和舉措。
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認清差距,實事求是,奮發努力,實現我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目標,使中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人工智能技術這場革命,我們不容錯過,相信也不會錯過。(作者是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