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一帶一路”背景下 中國智能交通發展優勢
發布時間:2017-07-26 分類:趨勢研究
經濟要發展,交通需先行。任何一個地方,小到一個村莊、大到一個國家,富裕和繁榮都離不開便捷的交通。交通是實現“一帶一路”愿景的基礎支撐、重要保障,扮演著“先行官”的重要角色。
“一帶一路”金色大道上 中國智能交通“四缺一無”
整體而言,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在國際市場是“四缺一無”狀況。缺專業開拓海外市場的人才;缺開拓海外市場的經驗;缺被認知的品牌;缺國際通用的標準;在國際智能交通市場上無“聲音”。
在國內市場處于膨脹,市場格局不斷變化的階段,絕大部分國內企業將注意力都放在國內,但仍有一些企業在關注海外市場。
在國外智能交通市場的產業鏈角色中,中國企業幾乎全部都是產品供應商的角色,這也是進入國外市場成本最低、最快捷的方式。而系統集成商的角色往往要求企業對當地的系統建設需求、背景、文化等內容有深入理解,開拓市場的企業需要不同的資源配備、管理制度等,市場培育期會比較長。
2014年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Intertraffic的中國企業共有52家,52家企業均為產品生產商。其中智能停車、交通視頻等智能交通企業不超過10家,其余企業均為道釘、防眩板、反光膜等交通安全設施生產廠家。
從產品技術水平來看,用在國外的產品基本與國內產品同步,并沒有制定由低級技術水平產品逐步過渡到高級技術水平產品,以此來保持技術領先性、保持穩定較高產品利潤空間的市場銷售策略。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企業市場進入的這些國家本身經濟水平并不發達,經濟能力并不能支持持續的產品更新換代建設;另一方面是中國企業市場進入,還遠達不到實施這一策略的市場影響力;第三,相對華為、中興這些國內大型企業而言,智能交通企業的發展規模還比較小,產品線較短,不足以支撐多個產品線共同運營的需求;第四,技術產品同步,也降低了企業備品備件,不同產品線人力投入等方面的成本。
1、市場發展的優勢
與歐美國家智能交通企業相比,雖然歐美發展智能交通早于我國,但從國家發展歷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交通基礎設施從無到有的發展階段、交通安全交通文明環境,以及對這種環境下的交通理解等方面看,中國可以給東南亞、非洲、東歐等經濟不發達國家提供更多的交通發展經驗。實際上,這些不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智能交通發展模式也比較感興趣,愿意來中國參加學習、考察和交流。通過企業,也在復制中國的智能交通建設模式。
與歐美國家相比,成本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這對于目前中國智能交通企業主要海外市唱—經濟不發達國家來說吸引力很大。面對非洲、東南亞等風沙強烈、機器設備常年處于高溫工作狀態環境下,在設備選型、技術處理等方面需要做不同與歐美國家、中國本地使用產品的研發工作。另外,在面臨用戶多變需求下,特別是智能停車的個性化需求下,市場進入需要做大量的定制研發工作。這些研發和人員投入的成本差異,中國要大大低于歐美國家。
歐美國家的產品一般都是經過多年發展,比較成熟,在面臨設備改型、定制開發需求下,他們往往不希望進行二次開發,這也給中國企業的市場進入來帶機會。
歐美國家電子警察的功能較為單一,多為闖紅燈抓拍、超速抓拍,中國的電子警察產品相對來說功能最多,比較完善,也更能滿足不發達國家各種交通違章的抓拍問題。Tranbbs.com
另外,中外兩國國家層面的友好、交流以及援建項目的實施也為中國企業海外市場的開拓創造良好環境,在非洲國家市場中這種利好比較明顯。中國交通技術網
2、市場發展的劣勢
東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很多年前都是歐美國家的殖民地,他們對歐美電子技術水平的理解、認知較早,為數不多的智能交通標準規范也多為照搬歐美國家,歐美國家的產品有先入為主的優勢。這就需要國內企業在開拓市場的前期對客戶做大量的講解、引導等培育性工作。
歐美國家產品市場進入時間相對較長,在對市場的培育、客戶的引導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客戶很多時候理解的產品就是他們設計思路的產品。
電子警察海外市場主要是歐洲的一些公司比較活躍,德國、荷蘭、英國等,他們有很長發展的歷史,部分品牌有已經做了五、六十年,他們的在雷達超速方面做得很早,技術成熟、產品技術優勢比較明顯。
對于智能停車這類面向經濟較為發達國家市場,高端用戶的細分行業,中外企業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品牌和口碑上,相對而言產品質量不是競爭重點。早期在海外市場銷售的中國產品(泛指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低劣,市場形象受到嚴重影響,為后來企業拓展市場帶來“天生的”致命影響。
中國企業對當地的管理機制了解不夠,而在搭建智能交通系統時,涉及到資源建設、資源共享等工作時,需要非常熟悉當地的交通管理機制和架構。
國外同樣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優先考慮本地的產品、設備。英語是中外企業業務溝通的主要語言,但是當地的工作人員并非都英語口語熟練,需要翻譯,給業務交流帶來困難。
3、市場發展的機會
中外兩國國家間的友好關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對外援建項目,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非洲地區援建項目最多。交通基礎設施援建項目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智能交通,特別是城際智能交通市場進入的空間。中國交通技術網
近些年,國內大型企業實力逐漸增強,華為、中興以及其他大型央企積極拓展國外業務,在全世界建立了龐大的銷售網絡。在承接海外綜合業務中會有遇到包含智能交通內容的項目,這也為國內智能交通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機會。
與中國早些年經濟水平、交通環境相似的不發達國家相對更愿意參考中國的交通發展經驗,中國的交通發展模式和理念也更適合這些國家復制。這為中國企業敲開海外市場的門提供了前提條件。
亞洲、非洲有很多國家的交通流特性及擁堵趨勢與中國類似,有大量的非機動車,具有混合交通流特性,道路建設規模也類似,并且交通擁堵的趨勢也是日漸明顯,需要借鑒我國的智能交通建設模式。
“一帶一路”戰略發展背景下,智能交通企業也將迎來海外市場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系統集成企業,以往借船出海,借中興、華為的大船開拓海外市場,現在也可以借國家的大船開拓海外市場,就好像當年很多智能交通外資企業借貸款項目進入中國市場一樣。
4、市場發展的威脅
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做智能交通項目,產品設備的質保期會根據項目合同利潤空間1~3年不等,但為了降低成本,并考慮當地的技術工作人員水平,設備產品的運輸往往在國內組裝成整機,在項目所在地直接拆封安裝使用。項目完成后,一般需要留下比較多的備品備件以供后期維護維修使用,如果在本地解決不了出現的問題,要將設備拆卸郵寄回國進行修理,再返回安裝,從而造成成本過大。
開拓海外市場,人才的短缺是困擾企業的重要問題。近幾年國內智能交通市場快速發展,整個行業集體性感覺到人才缺乏,常年招聘,人才缺口大,需求多。對于海外市場人才,既要求懂外語又要對智能交通有了解,還能能做一些臟活累活。人才缺乏更加嚴重。
海外項目的回款情況各異,主要還是看市場進入的模式和項目的選擇。有部分項目回款良好,但也有項目滯后比較嚴重。
上一篇:
人工智能大腦如何調控智能交通“疏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