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為什么說共享單車不會像網約車一樣大合并
發布時間:2017-03-07 分類:趨勢研究
自從寫了《ofo、摩拜若能活到2018年冬我直播吃土》(簡稱《吃土》)一文后,我就日夜難寐。讀者可能覺得睡不著的原因是怕自己打賭輸了,也有人認為這是發愁去哪里找好吃的土。
說實在話,“吃土”并不可怕,打小從農村長大的我對于吃土還是有一定經驗,也是有一定心理準備的。我夜不能寐的原因是作為一個習慣占卜的人,總是在思考所謂“共享單車”未來可能的結局,于是就睡不著了。
春天就要來了,寒冷的北京又可以騎自行車了,于是ofo迎來D輪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1億元)融資。同時,手握巨額資金的ofo、摩拜也開始玩起免費騎車大戰、充值返現打戰,滴滴與快的此前撕逼的情景再次閃現。
如果說《吃土》一文確實有標題黨吸引眼球的嫌疑,那么這篇文章,我想來點干貨。
(一)
最終結局可能不會像網約車那樣大合并。
回望滴滴、快的、Uber在中國的競爭,最終因為完全同質化競爭,瘋狂燒錢不止,盈利無望,在投資人的撮合下滴滴吃掉了快的、Uber,完成了市場的壟斷。
現在ofo和摩拜也在共享單車市場處于寡頭競爭,背后同樣有大量的資本,也開始了瘋狂的投放單車、補貼用戶,燒錢套路與網約車之戰很相似。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共享單車之爭最終會和網約車一樣走向合并。
我們先來看滴滴為何能吃掉快的、Uber呢?其中一個原因是滴滴背后的投資人騰訊起到了重要作用。滴滴可以獨占微信流量入口優勢、支付優勢。
其次,燒錢實在是太可怕,單月燒掉幾十億元,投資人受不了。不同網約車面對著相同司機、相同乘客,所以要競爭就必須打價格戰,因此即使滴滴利用微信優勢短暫領先,一旦“快的”發動補貼,滴滴份額還會下降。它們的份額是隨著補貼多少而變化的,所以一直這么打下去,沒有任何結果,投資人也扛不住。
現在ofo、摩拜的身后也站著騰訊、滴滴等具有流量和資金的投資人,但是騰訊并未給摩拜開放流量入口,滴滴也未給ofo開放流量入口。
而在滴滴背后又站著騰訊,所以這意味著ofo和摩拜無論誰勝出,騰訊都是受益者。所以微信助力滴滴擊敗快的、Uber的故事,在共享單車市場似乎不容易上演。而且單車市場的燒錢額,燒錢速度完全和網約車市場沒法比,所以投資人也不會急于搞合并。
因此,共享單車市場很可能不會出現類似網約車的合并,而是以某家有實力的企業率先IPO而結束戰斗。
(二)
不考慮盈利模式的創業是耍流氓。
既然騰訊不出手幫任何一方,那接下來的戰斗就全靠自己了。首先,必須承認共享單車是有需求的。因為此前在杭州等地政府提供的公共自行車,就有大量的市民使用,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
現在有市場化的公司參與到公共自行車市場,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通過市場化的公司,可以帶來更多創新,同時也會注重投入產出,節約成本?,F在的共享單車,利用手機App租車,計時,繳費,就要比政府的公共自行車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
既然有需求,有市場,那就意味著共享單車公司是可以生存的。但是生存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找到盈利模式,賺到錢。
如果像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在回答盈利模式提問時說的那樣“失敗了,就當做公益”“思考盈利會限制想象力”“我的出發點是:這是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胡瑋煒對摩拜盈利模式的態度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我沒想到盈利模式是什么,我是圣母,我為人類謀福利。
這就是典型的不負責任創業者思維,這種思維如果在單純的互聯網時代是可行的。比如,QQ、網易郵箱創業的時代,通過燒錢獲取用戶,然后再為用戶設計盈利模式。而對于當前的“互聯網+”來說,你本質上做的是實體經濟的買賣。
你獲取用戶的邊際成本是不斷遞增的,而不是開發一款軟件,用戶遞增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在手機行業也曾有這種“硬件免費服務收費”的所謂“互聯網思維”,2016年被打回原形,不賺錢的公司都是要出問題的,比如樂視、小米,甚至任正非也對華為手機盈利太低表示嚴重不滿。
大量O2O創業、社區電商創業都已經死掉,本質的原因在于其無能力構建可持續的盈利模式,甚至創業者不去思考盈利模式。摩拜創始人正在犯這種“互聯網思維”狂想癥,可惜她還以為自己是圣母。
當你成為比爾·蓋茨的時候,你才有底氣思考人類福祉。如果你沒達到那個層次,卻非要思考人類福祉,要么是騙子,要么是和尚或尼姑。
在盈利問題上,或許ofo是當真的。我看ofo的創始人戴威說他們已經在多個城市實現了盈利,而且2017年很可能整體盈利。
(三)
共享單車最終拼的是融資、精細化運營、造血能力。
既然騰訊不幫忙,你就要自己拼?,F在的摩拜、ofo就如同兩匹“種馬”,投資人最終會選擇那匹下崽能力最強的,淘汰掉那匹差的。
我認為哪匹馬下崽能力強不只在于她背后有多少“草料”,你有成山的“草料”,如果這匹馬沒有“生產能力”,也是白費的?!安萘稀本褪悄闳诘降腻X是基礎,“生產能力”則是你的運營能力、管理能力、供應鏈整合能力、創新能力,最終反映在盈利能力上。
現在共享單車似乎在拼誰的車更多,但是扔更多的車沒有技術含量,誰有錢都可以扔。在上海的馬路邊,幾乎10米遠有一個停車點,十分密集。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同時占用場地,造成混亂和擁堵。據說,摩拜已經投放了80萬輛車,每輛車的成本以1500元計算,價值12億。
ofo投放了100萬輛,以300元一輛計算,價值3億元。投入成本低,或許是ofo創始人戴威預計2017年可以盈利的原因。
當市場進入現在的寡頭競爭階段,企業之間的比拼就在細節,在于精細化運營。如何讓車更低成本,更耐用?如何減少維修、管理成本?如何合理投放車輛,而不是瘋狂的燒錢無計劃的覆蓋?如何找到除車輛使用費之外的其他盈利模式?
摩拜的單車成本似乎很難大幅降低,即使富士康來代工也不可能降低多少,另外這種自主生產的方式確實太重。而且摩拜車的騎行體驗相比普通自行車要差許多。ofo說要全國范圍收購閑置自行車改造為ofo共享單車,這是個精細化運營的思路。
瘋狂的利用投資去生產新車,這種重復性的生產會帶來大量的浪費和環境污染,也及其耗費成本。
另外,除了1元的車輛使用費,還有沒有其他盈利模式?很多人都和我講,押金是最好的盈利模式。這是完全拍腦門的主意,如果共享單車企業擅自挪用押金,是違法的。隨著監管的加強,這些押金都是必須要托管的。
還有人說,可以搞互聯網金融賺錢。這也是拍腦門的想法。押金不能被企業私自用在放貸和理財上。當然企業可以采取告知的方式,比如,你的押金不提出來可以按照貨幣基金的利息生息。
這可以培養用戶使用共享單車App理財的習慣,再接著讓他們把更多的錢存到共享單車App上理財。的確很多企業都想這么干,比如,順豐App都上了理財功能。但是共享單車、快遞App是否具備理財場景?獲取資金的成本足夠低么?
大量P2P理財公司都是虧損的,京東金融規模如此龐大,也是虧損的??粗鹑诘腻X好賺,事實上真沒想象的那么簡單,專業人才、技術儲備、風險控制等等都非一般公司所能做的。
所以到底共享單車能有什么盈利模式?這都需要創新的想法去實踐,只知道瘋狂的燒錢投放車輛,不做精細化運營,不考慮盈利模式,這對投資人是不負責任的。
很多創業者當拿到海量投資之后,就膨脹的不可一世,公司瘋狂的招人,內部嚴重的腐敗。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根本沒人再去關心用戶體驗,忘記了創業的初心,最終導致的后果則是“眾叛親離”。比如,某網約車公司,就已經陷入了司機、乘客、出租司機三方痛罵的悲慘境地。
所以在共享單車大戰中勝出的公司,必然是用心做精細化運營,腳踏實地搞好用戶體驗,用心創新盈利模式的公司,而不是圣母瑪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