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從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 充分展示了阿里的野心
發布時間:2018-08-08 分類:行業資訊
2017年11月11日對天貓精靈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那一天,由499的價格降到99的天貓精靈賣了近百萬臺。而最近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發布的數據顯示,天貓精靈已經占據了中國59%的市場份額,2018年第一季度以110萬臺的出貨量躍居全球第三,曾經的王者——小米小愛音箱以35%的市場份額和60萬臺的出貨量屈居人后。
選擇智能音箱作為智能家居場景的入口,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經理茹憶的解釋是智能音箱是語音交互的入口,產品周期夠短、夠輕,阿里的優勢是后臺的云端大腦。在阿里云平臺的支持下,阿里的物聯網布局已經從智能家居擴展到到智慧社區、智慧出行、智慧城市、智能養豬、智能農業,乃至更廣大的場景中。
這一切,距離阿里在今年3月的云棲大會上宣布全面進軍物聯網領域不足半年。在第三次世界信息產業發展浪潮來臨之際,阿里在IoT、AI和云計算三個方向皆有布局,且積淀頗深、成績斐然。處于浪潮之巔的阿里巴巴,在物聯網這條賽道上有怎樣的陰謀與陽謀?
阿里的陽謀
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阿里云IoT事業部中,智能家居隸屬于智能人居平臺,“人居”這個詞恰到好處的描述了阿里的野心——只要有人,就逃不出阿里的物聯網圈。阿里云Link物聯網智能人居平臺高級運營專家湯海平表示,家庭作為消費終端,而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智能設備,它應該被定義為生活的智能或服務的智能。阿里云智能人居從智能家居開始 ,卻劍指萬物互聯的整個世界。
智能家居
毫無疑問,智能家居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藍海市場,迄今為止并沒有出現具有絕對優勢的企業出現。對于智能家居市場,阿里的估算是2020年將達到3294億的市場規模、208億的設備連接數,這樣的市場潛力讓阿里無法作壁上觀。
事實上,阿里雖然自己也親自下場做了一些智能家居的嘗試,如阿里第一款硬件產品天貓精靈、聯合美的推出的智能冰箱“OS集智”等,但阿里在智能家居的重心始終是基于阿里云IoT智能生活開放平臺。日前,湯海平在接受采訪時強調,阿里云的核心價值在于提供一個開放的IoT連接平臺,不會跟上下游企業搶生意。
智慧社區
當智能的概念從家庭場景外延到小區環境中,就會衍生出智能樓宇、物網監控、智能停車、環境調節等概念。在智慧社區的范疇中,阿里的做法是選擇跟地產商如萬科、美的地產達成合作,以阿里云的云端大數據系統為核心,融入全屋智能系統,通過線上線下服務平臺打造智能化社區。此外,阿里還借助支付寶和釘釘兩大平臺,打造“互聯網+社區”的一站式解決方案,盯上了物業管理行業,推出智慧社區的產品。
與家庭場景相比,社區場景涉及到支付和交互環節,前者是阿里的強項,后者是阿里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于是阿里在智慧社區場景中下手更重,施展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除了做平臺之外,阿里還想搶占線下的流量入口。
智慧出行
相較于百度的無人駕駛業務,阿里在智慧出行的格局看起來更有“逼格”:2018年6月,阿里高德發布了“城市大腦”戰略,目的是尋求交通系統中個體和全局最優的動態平衡。所謂“城市大腦”,阿里的目標是連接人、車、路,把整個城市場景通過出行的方式連接起來,而百度的無人駕駛在阿里的宏愿中只是小小的一環。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在出行的市場中,阿里上為政府部門提供服務,下為用戶提供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在靜態的家庭、社區場景之外,阿里終于在動態環境中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一筆連接智能家居、智慧社區,構成了智慧城市的基本組成部分。
智慧城市
做智慧城市,阿里可謂是水到渠成。阿里有支付數據、物流數據,再加上城市交通數據、城市運營數據,依托阿里云的大數據存儲和基礎設施建設,在物聯網的浪潮下,阿里做智慧城市已經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跟杭州、蘇州政府合作建立“智慧城市”,和福州市政府一起打造智慧城市的福州樣本,和無錫政府合力打造的中國第一個物聯網小鎮——鴻山小鎮,阿里在智慧城市的道路上走的遠比想象中更深、更遠。
古語云: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其實早在2014年阿里就啟動了物聯網研發,但直到2018年的云棲大會上才正式對外宣布,而這個時候,阿里的物聯網布局已經初步形成。從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阿里在物聯網領域的布局基本上呈現點、線、面的分布態勢,大多從整個“系統”著手,自上而下的對整個行業進行俯視,這與阿里擅長“體系布局”的基因密不可分。從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阿里謀求的實際上是下一個信息時代的流量入口,線上、線下、家庭、社區、出行、城市、國家、阿里的目標是一網打盡。
畢竟,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阿里的戰場。
阿里的陰謀
不可否認的是,物聯網是一塊萬億級的新蛋糕,互聯網的下半場是將整個世界物理數字化,物物交互、人物交互,物聯網被認為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基礎。Forrest Research 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將是人物互聯的30倍,Gartner預測到2020年物聯網總支出將達到30,110億美元。在這樣一塊巨大的蛋糕面前,風投轉向“針對成長階段的物聯網企業進行更大規模、更集中投資”的趨勢明顯,行業洗牌也在加劇。
作為中國互聯網巨頭企業之一,阿里市值超過3萬億元。在如此大的體量下,從2015財年至2018財年,阿里營收增速分別是45%、32.7%、56%和58%,打破了所謂了“大體量定律”。但從客觀上來講,依靠商家服務費用盈利的核心電商業務仍舊是阿里營收的最主要驅動,2018財年阿里核心電商業務收入在整體收入中占比達86%就是最好的佐證。
包括淘寶、天貓在內的核心電商業務是阿里沉淀最久、規模最大的業務,支撐集團的整體業績理所應當,也正因為體量巨大,阿里想要打破約束實現增速突破并不容易,但是換一條新的賽道去布局、突破就顯得容易多了——百廢待興的物聯網賽道有著大把的機會,代表著未來。
換個角度來看,物聯網與互聯網時代的架構很相似,大致可分為場景應用、通信網絡、操作系統和硬件設備四個層次。借鑒互聯網的發展之路,物聯網的發展路線很有可能是先連接,再爆發。即先做大物聯網的連接規模,再基于大量連接及海量數據,交互衍生出豐富的物聯網增值應用服務,從而推動物聯網進入全面繁榮的時代。
“先連接”,這是小米生態鏈和華為智選正在做的事情,而很顯然阿里已經布局到了“后爆發”的階段。阿里的“平臺”基因決定了阿里的盈利重點在于通過向平臺用戶(包括商家和普通消費者)提供增值應用服務來獲得收益,從電商平臺到物聯網平臺,阿里缺的是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定下的目標:5年內連接100億臺設備,做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搭建者。
基礎設施,互動百科給的定義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服務系統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于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但問題是,公共服務的特性是:非排他性、非競爭性。也就是說,要從用戶那兒收錢的阿里云物聯網平臺永遠也算不上“物聯網基礎設施的搭建者”。
所以,阿里不過是扯了張虎皮作大旗,以公共服務之名,行業務版圖擴張之實。從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阿里的夢想是實現從互聯網巨頭到物聯網巨頭的轉變。不過很顯然,阿里想成為物聯網時代的霸主并不能復制互聯網時代的經驗,B端用戶有安全/隱私大的擔憂、預算/資金不足的困擾,C端用戶更關注產品體驗、更擔心隱私安全。
總之,船小好調頭,船大好頂浪,浪潮之巔的阿里駕駛的這艘萬億級的大船可能走的更穩,也可能因方向失誤而錯失機遇。未來如何,且走且看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