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淺析臺灣智慧停車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發布時間:2019-04-02 分類:趨勢研究
在物聯網、智慧應用方興未艾的潮流下,臺灣有何獨特的優勢?智慧停車的數位轉型目標為何?兩大在席偵測技術又有何不同的挑戰?本文作者以實際參與多國智慧城市停車落地與智慧應用的經驗提出獨特觀點,與讀者共享。
許多物聯網、電信公司選擇在亞洲開設據點時,首選除了新加坡外,另一個就是臺灣。因為新加坡是個很好的對外展示櫥窗;而臺灣則是透過硬體製造與軟硬整合,擁有最快產生成熟產品的產業鏈基礎。
當具備良好的產品制造基礎,再搭上電信業者的推波助瀾,臺灣將會成為物聯網非常具代表性的落地區域,可望成為物聯網時代的指標性地區。因為臺灣是公平、開放的自由市場機制,若新的商業模式在臺灣經得起考驗、可成功「落地」,更能被國際社會認可且大量復制在國外市場。尤其在國際市場越來越公平化的今天,以及自2018年底開始的大國「博奕」,相信將成為臺灣迎來光輝10年的最佳機會。
筆者本身參與過多國智慧城市停車落地與人工智慧應用,對于許多智慧應用也具有多年實際商務運作之經驗,此次特別針對停車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出個人觀點,如有任何問題,期待行業人士不吝給予指導與糾正。
停車產業數字化轉型 效益令人期待
若是從應用領域來劃分,大致可以把停車市場區分為「路外停車」與「路邊停車」兩大塊。路外停車,有政府管轄或是民間經營的停車場;路邊停車通常是政府單位主管,有委託民間開單成為勞務委外,或是以收租金的方式租給民間單位成為租金委外。
停車設備的發展歷史已久,可說是相當成熟且穩定的垂直產業,對于一個停車場需要的配置與預算幾乎已經沒有太多懸念。一般來說,「路外停車」所涵蓋的技術通常就是攝影機、感測器、柵欄、繳費機?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車牌識別技術,當然各家廠商都有各自的演算機制。然而,這些路外停車通常都不連網,也就是停車位即時在席狀態只被鎖在各自所屬停管業者的收費電腦中,頂多是透過有線的方式將訊息傳達到入口或是街道轉角的電子看板上,來提醒一些在附近準備停車的車主,并沒有將該空車位資訊提供到一個停車介面供所有的車主參考并且導引到最近的車位。
相信開車的朋友都有相同的經驗,每當我們在春節或是節假日返鄉之時,一定會先查看高速公路路況,避開塞車路段再上高速。同理可推,若是全臺灣所有的停車位資訊都可以在一個開放的平臺呈現,這對車主將會是很大的幫助。過去那些無法得知的停車位資訊,若是可以透過物聯網的基礎架構,用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傳播出來,對于整個城市的街道載量、車主的油耗、空污?等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將無可計量。
另一方面,「路邊停車」所應用的技術無外乎是手機、PDA或是相關勞務開單系統的連線資料庫。目前就算是各地區已陸續進行不同程度的數字化,例如:臺北、桃園、臺南、宜蘭、屏東、基隆?等,但資料公開的程度還在萌芽階段,其成長性也令人期待。
落地技術與布控風險
就停車位偵測技術而言,一般可分為視頻影像識別法、偵測器兩種主要技術方式:
視頻影像識別:成本、地權、隱私
影像識別方面,通常有路口高架攝像頭與地面架設攝像頭立柱兩種方案。此方法會遇到的挑戰主要有:(1)架設及維運成本較高。根據深圳某智慧停車業者估算,架設視頻監控系統的成本一般是偵測器的6~8倍。而在遇到臺風、下雨、夕陽直射、夜間信噪比過大等情況時,精準度更是大打折扣。(2)地權問題。高架攝像頭一般是架設在需要具備24小時供電的路燈或是高架上,若事先跟主管機關或業者談定,基本上沒太大問題。但若是安裝在地上的立柱,則安裝商需要弄清楚地權之責,若是誤踩私人地權則可能會產生法律糾紛。(3)隱私問題。當攝影頭為了清楚拍到車牌,可能同時也會清楚拍到路人的人臉信息,當影像可以透過連網在服務器中互相存取時,消費者是否相信影像擁有者不會拿去作除車牌辨識以外、違反隱私權的工作,就全靠停管業者和相關單位的信譽了。今年1月法國行使歐盟GDPR法規對美國搜尋引擎巨擘Google裁罰5,000萬歐元,殷鑒不遠,不可不慎。
偵測器:繳費、通訊、耐受度
採用偵測器方式采集資料,同樣有三大主要挑戰:(1)需要搭配路邊停車位勞務業者,才可精準識別車主身分進行繳費扣款。對于想要全自動收費的服務商來說,光使用偵測器來識別車位在席狀態是不夠的。(2)通訊架構的成熟度。當偵測器安裝在每個車位上時,透過長距離無線技術(LPWAN)就是唯一的通訊管道,其協議可以透過NB-IoT、Cat-M1、LoRA WAN、Sigfox、RPMA、Weightless、Wi-Sun?等。這些技術部分仰賴電信公司現有的4G基地臺進行通訊,但現有基地臺在某些案場無法優化到商用標準(RSRP: -100;SNR: 8以上),若不增加強波器或小細胞(Small Cell)就會對妥善率造成一定的影響。(3)環境耐受度與天線設計。偵測器必須要放置在停車位內、鑲嵌在路面上,因此必須考慮耐淹水、耐輾壓,更要在水裡被輾壓而不滲水。而被車體阻擋的天線,其通訊品質可能會從原本的-90dBm瞬間降低20dBm。因此車位在席感測器的環境耐受度要比一般的物聯網偵測器更高,才能達到穩定的偵測品質。
結語
以上所述皆來自于筆者個人經驗,希望從大環境、臺灣獨特的優勢與定位、智慧停車的概況與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到一些垂直技術的應用優劣勢比較,帶給各位對于智慧停車物聯網的建設有更清楚的認識。在智慧停車應用方興未艾的潮流中,我們可以務實前進,共同關注臺灣新一波數字化應用的智慧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