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打破樊籬 中科院推出大數據共享平臺
發布時間:2019-01-18 分類:趨勢研究
如今,利用空間遙感技術為地球上的某個地方拍照早已不是什么難事。如果把歷年來的這些拍照數據與人口調查的數據結合起來,你就會有新的發現。比如1990年—1995年,大數據顯示,安徽省的城市人口增長率在增加,但土地消耗率在降低,總體上人口城市化大于土地城市化;但2000年以后,大數據又顯示,安徽省人口增長率持續降低,但土地消耗率卻明顯提升,土地消耗率與人口增長率比率持續增加,這表明安徽省的土地城市化遠遠大于人口城市化。
在15日中科院舉行的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2018年度數據共享發布會上,項目負責人、中科院院士郭華東用這個例子展示了大數據的作用。他說,我們把中國430個人口超過30萬的城市遙感數據和人口數據等結合研究,就能了解土地使用率與人口增長率之間的比率。
郭華東所領導的專項目標是建設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它包括生物生態數據、對地觀測數據、大氣海洋數據、基礎地理數據、地面觀測數據等,是一個集成多領域海量數據,服務數據驅動的科學發現與決策支持的科學平臺。
我們已經有了資源豐富的某些學科數據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馬俊才說,2010年,世界微生物數據中心正式落戶于中科院微生物所,是在我國落戶的生命科學領域的第一個世界數據中心。目前已經有來自美、法、德、日等47個國家126個國際微生物資源中心正式加入,42萬株微生物實物資源的信息匯集到中國團隊開發的數據平臺。
但這個數據庫基本上只服務于生命科學領域?,F在專項要把類似的數據融入新的共享平臺。
“在我們的平臺里,不是簡單地把這些數據放到網上就完了,而是經過標準化的處理、按照一定體系、運用最新的技術手段,把這些數據以新的形式再度呈現出來?!敝锌圃焊痹洪L張亞平說,這個技術是很有挑戰性的。
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員何國全展示了大數據開發利用的神奇。他用鼠標在計算機屏幕的地圖上點中一拉,所顯示的方框區域里就能呈現出相應的植被指數、變化情況等,或者顯示這一區域的二氧化碳監測數值及變化情況。這是多學科數據和數據應用新技術結合的產物。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是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于去年1月1日正式啟動實施,執行期5年。一年來,項目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已經建立了兩個核心系統——數據共享服務系統和CASEarth Databank系統,以及一個區域系統——數字絲路地球大數據系統。
在中國,數據共享一直是個難題:國家各個部委、各個研究機構幾乎都有自己的數據庫。我共享你的數據,同意;你共享我的數據,門也沒有。
2016年10月,在中科院召開的一次會議上,院長白春禮提出:針對資源環境和生物等領域的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建設,要部署一個院A類先導專項,建成資源共享的信息系統平臺。為了打破樊籬,他親自擔任了這個專項領導小組的組長。在中科院當時已經實施的19個A類專項中,白春禮沒有擔任過任何一個專項的領導小組組長,只此例外,可見中科院的決心。
為什么非要把大數據共享?郭華東說,大數據已經為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方法論,正在催生人們用全新的模式獲得科學發現,而地球大數據正在成為人們認識地球的新鑰匙、知識發現的新引擎、決策支持的新手段。
大數據共享,中科院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