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用大數據撬動停車難“頑石”
發布時間:2017-05-09 分類:趨勢研究
日前,北京市交通委起草了《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草案送審稿)》。自4月11日至5月10日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擬定的條例中,違法停放的機動車將被罰款和扣分“雙處罰”,引起有車一族的關注。
時間回溯到2016年上半年,發改委曾公布2016年推進城市停車場建設工作要點。按照國務院加快停車場建設的有關部署,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抓緊開展停車場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或對既有規劃進行必要的修編,爭取2016年內完成,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杭州、深圳6個城市要率先于2016年上半年出臺。按照既定的工作安排,這一版本的北京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出臺時間有所后延,而《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也直到2017年3月25日才開始施行??梢?對于飽受停車難困擾的都市而言,想要有效化解城市居民汽車持有量的增長與停車場建設和管理不足之間的矛盾,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各方博弈,北京擬規定的違?!半p處罰”制度,就引起不少爭議。
談及停車難、停車亂,每位城市居民都能倒出不少苦水。筆者家附近本該正常行駛四車道早已被自發“改造”成了只有兩車道的路面停車場。一開始只是少部分車輛在沒劃線的路邊停車,一看沒人貼條,就變本加厲連斑馬線上都經常停著車。廣播電視各種渠道都曝光了,市民服務熱線也投訴了無數次,可惜就是無法解決。其實,家附近的幾處商超都設置了對外開放的停車場,可就是因為街面亂停車無人管的公地悲劇,導致停車場里的車輛寥寥無幾,本該寬闊的馬路卻“車滿為患”。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有的老小區物業管理缺位,搶車位導致鄰里間大打出手、矛盾不斷。有的車主素質欠佳,消防通道、行人步道,只為了少走幾分鐘的路亂停亂放……
有人將停車難亂象歸咎于僧多粥少,理由是我們的城市格局形成于汽車時代之前,一旦遭遇現代交通方式帶來的改變,很容易引發停車難的“城市病”。城市規劃是一門自古就有的學問,現代社會城市發展的日新月異,會導致城市規劃配套設施跟不上市民不斷變化的出行需要。
如何還上歷史欠賬,更加合理和科學地解決市民的停車需求,就成了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需要做的是摸清家底。以北京為例,截至目前,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已達571萬輛。但停車位的數量還缺少權威的數據統計,不過從市民普遍感覺停車難的現狀來看,缺口著實不小。但對于車輛與車位的配比不能機械地強調一對一,還應該動態地考量人們的出行習慣,車位的實時變化等等。假如車位的使用狀態,能像火車余票一樣實時查詢,就能從很大程度上緩解現有的停車之困。在這一點上,杭州已經有了先行先試的經驗,當地力推“智慧城管”建設。像哪里可以停車、最近的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在哪里等這些平時讓人“頭疼”的事,只要看看手機,都能得到答案。當然,納入實時狀態的車位數量越多,越有助于智能引導停車需求,實現這一點,離不開智能政務和大數據云服務的介入。
其次需要政府轉變思路,從管理者變身服務者。很多時候,引入民間資本和民間智慧,會在不經意間把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難化于無形。比如,曾經讓人頭疼不已的黑車、黑摩的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城市最后一公里”難題,而共享單車的出現自然搶走了黑摩的的生意。停車難問題也是如此,科學技術的進步總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很多時候,地方政府不妨多一分寬容,留一些容錯的空間,把一部分管理職權放下去,讓有識之士大膽一試,或許就能撬動“停車難”這塊頑石。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現如今的停車難,避免掉入以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陷阱。這方面是有過反面例子的,在20世紀90年代,北京曾經一度出現過學齡兒童減少的現象,當時有不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被撤并了,讓后面的教育工作開展很是被動。停車難問題也是如此,隨著城市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公共交通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未來可能推廣的智能駕駛、分時租賃等新型出行方式的推廣,都可能改變現有的汽車保有量的水平。
風物長宜放眼量,動態科學分析才能切實解決停車難。